- 撰文:Adam
- 車輛提供:Bike中/Henry
- 車輛測試:李有昌/Bike中
- 鳴謝:莫志輝
- 攝影:Adam/Hong
- 上載日期:2012-11-28
1983 HONDA MVX 250F & 2012 MV AGUSTA F3 675-劃時代巨變
基本資料規格表
1984 Honda MVX250F與2012 MV AGUSTA F3 675-這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組合既沒有千絲萬縷的關係,性能也有十萬九千里的距離,但她們的共通點是採用3汽缸的引擎,同樣是車廠劃時代巨作,這正好給本誌大造文章的機會。 ●多得Bike中及李有昌協助才完成今次專欄。 ●2衝王Henry已把包括MVX250F全套「那些年」收歸旗下,本誌稍後推出,敬請留意。 這對相差28年的傳奇組合,是典型的老夫少妻,一個生於2衝的黃金期,另一個則生於經濟動盪的4衝時代,雖然擁有不同的背景,但多得好友Bike中的穿針引線,她們才能夠走在一起,還有得到李有昌助拳,才可以合演一場好戲。 記得在製作此專欄時把製作花絮上傳至facebook後,有讀者留言「那有得比?」,本誌當然明白,因為單是馬力,她們已有超過一倍的差距,只要稍稍扭動MV AGUSTA F3 675的油門,便可輕易拋離Honda MVX250F,再者電子科技及製造物料在28年間出現突破,比下去也是勝之不武。因此,今次專欄的目標是透過這兩位巨星,嘗試把近代電單車的發展歷程濃縮起來,呈現在讀者眼前。
1983 Honda MVX250F-開創Honda 2衝市販車神話 不少車迷對Honda有一份情義結,但要細說Honda的輝煌歷史,確實是一匹布咁長。無可否認,自80年代初Honda在頂級WGP500比賽接納2衝主義後,為車廠揭開新的一頁,同時為全球電單車市場帶來巨大衝擊。3汽缸NS500、V4的NSR500、V2的NSR250、史賓沙、杜漢及羅絲等也成為家傳戶曉的名字,他們為Honda奠定車壇巨擘的地位作出巨大的貢獻。
簡單來說,自70年代尾Honda四衝程橢圓型活塞NR500戰車失落於WGP500後,Honda急起直追,在1982成功研發2衝V3引擎的NS500戰車。首年參賽志在提取經驗,但殿堂級美國車手史賓沙憑新戰車一鳴驚人,在1983年協助Honda擊敗宿敵Yamaha奪得首個WGP500世界冠軍,自始市販車刮起前所未有2衝250彷賽車熱潮。
●尾隨的李有昌,其皮衣也被MVX250F的2T油淺髒。 但在市販彷賽車熱潮刮起前,2衝車以YAMAHA RD250(日本版稱RZ)最吃香,而堅守著4衝主義的Honda則以為可以憑VT250F抗衡,但大錯特錯。雖然Honda VT250F與YAMAHA RD250同樣有35ps馬力,但相差10kg重量,馬力/重量比明顯輸蝕,再者4衝與2衝的分野,RD250的頭段加速力足以把VT250F拋離。 但自Honda憑2衝V3引擎NS500奪得1983 WGP500後,V型引擎成為車迷夢寐以求裝備。當時的車廠罕有地把賽車科技移植至市販車上,即使1983 Honda MVX250F沒有披上全包圍,但車輛配置40匹(並非45匹)的2衝249cc水冷90度V3汽缸、彷GP戰車的排氣管設計、Pro-Link尾避震、16吋頭輪、改善2衝低扭輸出的機械式ATAC死氣閘(RC嘩佬前身)、雙搖籃式車架、內側式通風剎車碟(INBOARD VENTILATED DISC)等等,還有不論馬力及科技,均與Yamaha看齊。
但隨著仿賽車熱潮爆發,Suzuki率先在1983年推出全球首台使用鋁合金車架的2衝RGV250Γ大包圍跑車,只有一年多壽命的Honda MVX250F被迫急流湧退,取而代至是使用45匹2衝V2引擎及鋁合金車架的NS250R。其後由劉德華主演的「烈火戰車」推波助瀾,2衝魅力在港推向高峰,但最終無法逃避環保的制約,現在正步向絕種邊緣。 ●1982年3汽缸NS500是Honda首台2衝戰車,自始Honda進入新紀元。車廠當年選擇V3引擎而非V4或直4,是考慮到當時輪胎未能抵受強大馬力,導致加速損耗。 2012 MV AGUSTA F3 675-集藝術與高科技一身的Supersport 其實2衝仿賽車只活躍於日本本土市場及部份地區,歐美市場仍以600cc以上大排為主流,記得當時的外國雜誌不斷吹捧600如何好彎及纖巧,如果他們嚐過2衝車的話,相信會有另一番見解。
在2衝橫行的年代,600在本地市場不太受落,不單止因為體積龐大,即使披上大包圍,呆頭呆腦的外型叫人望而卻步。直至第一代Yamaha YZF-R6在1998年面世後,其正宗跑車性能及前衛外型掀起600跑車熱潮。其後Honda也推出以Motogp RC211V為藍本的CBR600RR,將這個Class受歡迎程度推向另一高峰。
但受到全球經濟下滑影響,600不論是世界賽WSS或市販車,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發展,日本四大的戰車均屬多年前產物,唯獨最近Honda公佈全新CBR600RR。雖然經濟欠佳,近年大肆擴軍的MV AGUSTA卻勇於嘗試,在2011年推出全球首台配備最先進電子系統的三汽缸F3 675。
何謂最先進?引擎加入了名為MVICS的電子控制系統,包括Traction Control循跡系統、馬力選項及來自Motogp的Counter-rotating crankshaft(反向曲軸)等等,這已成為現今高科技的指標。再者車輛擁有深厚底子,比直4跑車更纖巧車身及媲美2衝車的靈活性能,可讓騎士在山道盡情「嘆彎」。
雖然MV AGUSTA F3 675的外貌源自同廠第一代F4,但略加修飾後配搭驚為天人的排氣管設計,加上賽車化單擔的魅力,盡顯意大利車設計上的優勢。而這條史上獨一無異的原裝排氣管不單好看,雖然低轉聲只是一般,但扯上高轉後卻發出像林寶的咆哮聲,讓騎士自動進入戰鬥狀態;再者這台675配備原廠快速電子轉檔波混,無需縮油,踢高一檔時轉數下跌極輕微,這就是賽車化的設定。
車輛唯一是低轉稍稍不足,需要透過更換前或尾牙改善頭段加速性能,但對於一般用家來說,比同級日本車大約貴3萬多元價錢,卻可以買到來自意大利的MV AGUSTA,在昔日是天荒夜談,其定價成為了受歡迎原因之一。
●現代化及古色古香的儀錶,見証時代的變遷。 ●現在講求電子化、電腦化及數馬化,昔日就是機械化,其準確性當然不及電子科技。過去的電單車喜用兩圓指針式錶板,引擎轉速、車架、高燈信號及油量等一目了然,方便易讀,其後更進化至賽車式三圓錶板。現代的電子全功能液晶體賽車屏幕雖然可顯示大量資訊,但讓人眼花撩亂,並且需要時間學習操作。 ●昔日的機械式油門並沒有感應器監控,汽油供應全由騎士自主控制。今天的電子油門(ride-by-wire)雖然同樣以「威也」作媒體,但不同是每次扭動油門後需由油門感應器(Throttle position sensor)化成數據,行車電腦結合其他數據為引擎提供準確油量。因為電子油門的出現,才可以加入Map馬力選項、循跡系統及防起頭等功能。像早年訪問澳門格電的車手,部份車手仍堅持機械式油門有較直接操控感,但自從循跡系統發展成熟後,他們也一改口風了。
●675的左掣盒上按鈕具備選擇循跡系統等功能。●隨著冶煉技術不斷提高,現在高性能跑車採用大量鋁合金、鍛合金、鎂合金及碳纖維的部件,除了輕量化外,部份能抵受強勁的扭力,而過去的電單車則採用大量較廉價的生鐵及鋼制部件。 昔日的正立前叉不但沒有調校,飛街的話還要使用「人手釘把(防甩頭)」,以穩定高速行駛的軑把。現代的高性能電單車不單有粗壯的倒立前叉,更具備預調、壓縮及回彈的調校功能,更高級裝備還有高低速調校,但電子避震熱潮正在迫近了。 ●F3 675的尾避震同樣擁有全調校功能,MVX250F的彈簧被包裹著。 ●基於商業考慮,每間車廠試圖發展具有特色的車架,但始終萬變不離其中。而MV AGUSTA則喜用鋼管結合鋁合金塊的設計,介乎日本及歐洲風格。而Honda MVX250F則是傳統雙搖籃式圓型鋼管車架,這設計沿自50年代英國的Norton Manx賽車。事實上,現在流行的鋁合金雙翼樑車架都是由雙搖籃式車架演變。 ●近年MV AGUSTA主力發展直4跑車,其實早在60-70年代,MV AGUSTA已使用三缸的戰車雄霸WGP500賽事,雖然F3 675的三缸引擎不能相題並論,但這設計具有體積細的好處,並且容許使用額外排氣量彌補汽缸的不足,風格上也可與日本車有所分別。
而MVX250F的V型2衝3缸引擎更經典,採用90度角分佈的原因,是無須加裝平衡軸等機械便可抵消引擎震盪。由於2衝沒有凸輪軸及汽門等裝置,結構及維修十分簡單,體積比4衝引擎大減,並且具有更大馬力好處,但耗油量及排氣污染卻成為絕種的原因。
●點解2衝排氣管有較大的膨脹室?由於2衝引擎先天不足,在排廢氣時容易造成汽油(混合氣)流失,嚴重降低低扭馬力輸出,造成俗稱Powerband(馬力輸出帶)非常窄。而不同形狀的膨膠室有助利用回壓把流失的汽油送回引擎燃燒,減少浪費及改善低扭。現代跑車的排氣管也因為受到環保的束縛,催化系統使車輛變得越來越重,讓設計師門非常頭痛。 ●時至今日,仍有不少車輛使用方型鋼管尾擔,但講求美感的今天,這顯得有點落後。F3 675採用來自耐力賽的單尾擔,雖然沒有快拆功能,但其造型及抗扭力是今非昔比,就連輪胎也進化至放射式,可根據地型壓縮,提升咬地性能。 ●碟剎在80年代初屬於高科技,Honda為了標新立異,在82年面世的VF400F卻加入INBOARD VENTILATED DISC(側式通風剎車碟),好用嗎?這當然是花巧設計,試想像剎車碟全裸在大氣中散熱佳,還是被覆蓋著有更佳散熱效果?這當然是前者,再者厚厚生鐵增加輪圈重量,產生一連串問題。由於MVX250F採用當時賽車界流行的16吋輪框,超快輪框轉速加劇車輛轉向敏感度,再加上超重的輪框增加轉彎時離心力及滾動力,在高速行駛加據推頭,容易造成跌車。
正如前述,由於當時冶鍊技術有限,部份車輛採用「夾鈴」,現在高性能車輛多採用一件鑄造的輪框。
●早在PGM-4年代,已有車迷安裝快速電子轉檔器,而這台F3 675使用原裝部件。 ●近年電單車仿傚私家車使用植入式指揮燈設計。 ●自從電子燃油噴注出現後,風Chok及化油器已成為歷史的產物,電腦準確計算空/燃比,提供準確油量,向環保進發! ●避免汽油弄熄火咀,每次著車及停車,都要人手開啟及關閉油cord,現在則使用電泵取代。 ●MVX250F只有腳撻開車。 ●水冷散熱在80年代屬高科技。 ●寬敞的空間,跟現代4衝引擎緊密的佈局天壤之別。
|
會員感想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