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撰文:Adam
- 協力:莫志輝/燦基電單車行有限公司
- 出席車主:JIMMY/EASY/Loki/FREEDOM
- 攝影:Adam/Hong
- 上載日期:2014-02-10
HONDA V4傳奇故事(Part3)-超經典RC30 & 高科技VFR1200F
基本資料規格表
當大家看到開版相片時,可能只認出HONDA VFR1200F,若果你是70後或80後,或者覺得拉上HRC花大包圍的HONDA好熟面口;啊!是「V盤」的VFR400R(NC30)?還是直4的HONDA CBR250RR或CBR400RR?錯了,不過識貨的車迷一看便知道她是非同凡響的RC30(VFR750R),排氣量是748cc,1987年面世,當年出牌後的車價大約26萬港元(沒記錯當時匡湖居約70萬港元),比同級日本跑車貴超過一倍價錢,比歐洲車還要貴3份1,她的科技也是超越同群。雖然RC30已經面世20多年,但有質素的戰車身價不跌反升,近乎完美的還要貴過現代頂級歐洲跑車,欲知這台「V盤古懂」為甚麼價值不菲,請看內文分解。(由於資料太多,所以今輯專題分開兩頁推出) 相關內容:
●非常感謝三位車主抽空協助本誌拍攝,(左1-VFR1200F)Loki、(左2-RC30)JIMMY、(右2-VFR1200F雙離合器版)EASY及車主好友FREEDOM。 ●EASY及Loki均是喜歡開大排運動型巡航車的騎士。 ●三個外型相同的版本~ 歐洲版RC30擁有112匹馬力,由於日本實施馬力限制,所以日本版只有77匹。車廠同時推出專為日本市場而設的NC30(VFR400R),除了頭碟外,外型跟RC30幾乎一模一樣,所以很多人攪亂她們的分別。 ●HONDA RC30與VFR1200F相差20多年,今天能夠一同暢遊,機會難能可貴。
這專輯是HONDA V4傳奇故事Part 1及Part 2的延續,難得本地有車迷收藏了狀態極佳的RC30,所以聯同2位駕駛VFR1200F的車主製作這個特輯。事實上,RC30與VFR1200F的共通點是使用馬力輸出非常順滑的 「V4」引擎,VFR1200F不單是RC30的後代,也是HONDA V4精神及單尾擔的延續。畢竟兩款車相隔20多年,科技上也有明顯的差距,可是回顧她們的過程中,能夠再次看到HONDA是一間不甘平凡的車廠。
●這台量產的純種戰車買少見少,已屬非常珍貴的收藏車之一,車主JIMMY表示雖然RC30已有20多年歷史,但引擎的順滑度及彎向表現比當今不少跑車還有好,馬力則不可跟現代跑車比較。 ●HONDA RC30(VFR750R)的輝煌歷史~ HONDA RC30(VFR750R)
從古到今,車迷都直呼聽起來好型好專業的RC30,其實這是Factory Code(車廠編號),正式型號是HONDA VFR750R,跟FORZA迷稱不同年代的車輛為MF06、MF08及MF10一樣。老實說RC30不單易記,也可以讓車迷輕易分辨早一代的VF750F及後期的VFR750F。要了解RC30至今仍受萬千車迷追捧的原因,必須追溯她的登場背景及輝煌的戰績。其實從RC30的單尾擔設計,大概知道是移植自耐力賽的戰車,在「V4傳奇故事Part 2」內,本誌介紹了1985年配備V4 750引擎參加鈴鹿8耐的RVF750廠車,其實就是RC30及RC45的始祖。 ●HONDA RC30及RC45的始祖-RVF750,圖片是參加1985年日本鈴鹿8耐的法國樂富門煙仔花的戰車,細心留意是使用雙尾擔,而非單尾擔。 ●樂富門不單贊助HONDA GP500車隊,還贊助4衝的耐力賽車隊,煙仔廣告真是無孔不入。 ●1985年的第一代RVF 750開始展示現代SUPERBIKE的初型。 ●首次面世的Works HONDA RVF750奪得1985年日本鈴鹿8耐冠軍,車手包括當時冒起的新秀Wayne Gardner(格拿)及德野 政樹,這是HONDA的廠隊。
●Wayne Gardner(格拿)及德野 政樹。
●1986年第二代的RVF750才使用單尾擔,樂富門車隊奪得冠軍,車手是Wayne Gardner(格拿)及Dominique Sarron。 ●當年RC30的宣傳單張,找來一台參賽WSBK的RC30合照。 ●1987年HONDA RC30流有RVF750的血統,耐力車的孖圓燈、單尾擔及多項快拆式部件。乾重只有185kg,比當年同級對手輕最少10kg以上,因為全車用上當時最優質及輕量化物料製作。 事源1983年美國AMA SUPERBIKE改例後,把排氣量由1公升下調至750,影響了包括TT-F1(WSBK的前身)、TT人島比賽、世界耐力賽、鈴鹿8耐及美國DAYTONA 200等舉足輕重的賽事。這些賽事主要使用4衝車,有別GP500的2衝戰車。在1984年,雖然HONDA的V4-RS750R包辦鈴鹿8耐、利曼24小時及世界耐力賽總冠軍,不甘現狀的HONDA再一次起用年輕工程師,研發具有現代SUPERBIKE初型的RVF750,新車在日本人視為神聖的鈴鹿8耐亮相,該年是1985年。 一直以來,大包圍的戰車都是追求瘦身大馬力,全新RVF750的Works廠車也不例外,她把標準推至另一境界,外型不但沒有昔日巡航型高軑跑車的味道,並使用GP500級的闊面鋁合金車架,車重及體積也較對手優勝,這有賴使用齒輪推動(Cam Gear)的細小V4引擎。翻查資料,原來85年第一代RVF750使用傳統的雙尾擔,直至86年才改用快拆式的單尾擔。 回顧85年的鈴鹿8耐,勁敵YAMAHA請來剛收山的大羅拔士(Kenny Roberts)及日藉車手平忠彥(Tadahiko Taira)策騎全新5汽門的FZR750,可惜因為起步壞車導致大落後而飲恨賽事,該屆賽事最終由HONDA RVF750包辦冠亞軍,季軍則由SUZUKI GSX-R750奪得。 ●1985年,剛退休的大羅拔士(Kenny Roberts)及日藉車手平忠彥(Tadahiko Taira)策騎資生堂化妝品花的全新每缸5汽門FZR750。 HONDA RVF750在1985年鈴鹿8耐打響名堂後,還勝出翌年的賽事,並且橫掃85及86世界耐力賽及各地賽事的冠軍。隨著各地SUPERBIKE賽事規定使用所謂生產性街車出賽,包括1988年正式成立的WSBK,HONDA為了符合最少生產500台街車的最低消費,所以在1987年推出RVF750的市販版-RC30(VFR750R),首批只有1000台,直至1994年停產前才生產約4300台。 RC30能夠成為史上10大名車,其中原因是並非以流水作業大量生產,為了確保每台RC30有精準的機械結構及一致的馬力輸出,車輛每件零件都經由HRC頂尖技術員以人手量度重量、打磨及裝配,大家可從一段陳年影片感受RC30的嚴僅生產過程,因此RC30並不是一般的市販SUPERBIKE,實際上是一台Race-Ready的SUPERBIKE,也是首台由HRC生產的市販車。因此要將只有112匹提升至約145匹參賽,卻要付出大量金錢購買HRC改裝料。 ●陳年影片-感受嚴僅製作的工藝。 在1988年澳門高級組比賽,除了一台由舊代理引入的HONDA VFR750F,還有車手引入最新的RC30,不過最終不敵馬拉華人專業車手趙傑聰駕駛的YAMAHA FZ750。 說回HONDA在70年代尾發展V4的NR500重返GP500,雖然經歷滑鐵盧,但戰車卻繁殖多款車輛鬥各地的賽事。但真正為HONDA V4形象揚名立萬卻是RC30,這位新星協助著名美國車手Fred MERKEL奪得1988年首屆WSBK冠軍後一炮而紅,RC30立即成為各地車隊爭購的新寵兒,第2屆WSBK賽事再次由RC30奪得。不單止在WSBK,RC30在這2年間橫掃各地SUERBIKE賽事的冠軍,包括TT人島,其風頭一時無兩。 以上種種原因,包括人手生產、巧奪天工的V4引擎及彪炳戰績,奠定了RC30的神級地位,雖然已經20多年,不少車迷仍然對RC30趨之若鶩,部份朋友因為當年買不起,現在有錢了便買回舊夢。 ●1988首屆WSBK及1989 WSBK,美國著名車手Fred MERKEL憑RC30連奪兩年冠,有趣是戰車並不是HONDA派出廠車,而是一支私人車隊,故事背後大有文章。 ●編者最近在一個拍賣網發現,這台連奪1988-1989 WSBK世界冠軍的RC30,價錢是HK$ 279,132港幣。相對廉宜的售價,原因是戰車改裝自市販的RC30,而非真正HONDA的Works戰車。 ●上圖是連奪1988及1989 WSBK冠軍的RC30,驟眼看與市販版(下圖)分別不大。 ●除了WSBK,RC30也在世界各地的SUPERBIKE報捷,圖片是1988年已故前人島王祖兒 鄧立普Joey Dunlop駕駛HONDA RC30戰車出賽荷蘭TT-F1。 ●1988年本地前輩級車手蕭國滔引入HONDA RC30鬥澳門高級組賽。(photo:motofan.com.hk) ●1989年一位外藉本地車手使用RC30出戰澳門超電GP大賽,車輛使用全HRC的KIT料,單是改裝費已超過20萬港元。 ●在本地HONDA維修站,陳列了一個當年RC30鬥澳門格電的17吋鎂合金尾輪框(原裝是18吋的合金輪框)。 ●1988年登陸澳門格蘭披治GP組的RC30,適逢遇上澳門有史以來最強的Kevin Schwantz(史雲斯)及Suzuki RGV500的GP500戰車,駕駛RC30的Robert Dunlop取得第三名。自該年後,RC30橫掃澳門GP多年冠軍,同時是2衝轉變4衝的年代。(圖是1990年澳門GP超電冠軍得主-已故蘇格蘭車手Steve Hislop,戰車是RC30,他奪得多屆TT人島冠軍) ●HONDA RC30 V4引擎-源自1982 HONDA VF750F 包括過去在WSBK及現在Motogp創造的佳績,HONDA把V4的精神發揚光大,並把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,但奇怪是除了超昂貴量產的RC30及RC45外,HONDA多年來都沒有推出大量生產及相對廉價的V4跑車,只推出披上包圍的巡航型運動車,或許是遵守直4主義的家訓吧!雖然HONDA早前公佈了將會推出以Motogp戰車為藍本的V4跑車,但價值不菲。 基本來說,V4好處是曲軸大幅縮短,使引擎的闊度接近直2引擎,車身同時變得纖巧,有利靈活及輕巧的轉向反應,但缺點是可能增加車輛的輪距及高度,還有排氣管佈置困難及後兩個汽缸散熱較差。從現今Motogp的科技來說,V4引擎仍然是當今首屈一指的最佳佈局。 27年前RC30的V4引擎,雖說是移植自Works的RVF750的引擎,但兩者性能及內部零件不可同日而語。事實上兩台車的引擎是源自1982年推出的VF750F市販車,此引擎最大特點是凸輪軸與曲軸之間使用齒輪(CAM GEAR)推動,而非一般的鏈條,HONDA聲稱可降低30%磨擦損失,意思是比鏈條減少馬力的流失。為了減輕高速退檔產生的Engine Brake(引擎掣動),因此配備One-Way Clutch,即所謂的防鎖死離合器。 雖然RC30的引擎外殼跟VF750F一樣,但內臟卻經過全新設計,例如使用了高剛性及輕量化的鈦合金製連桿,雖然比舊引擎的連桿只輕了50克,但卻增加了3匹馬力及能抵受更高轉數產生的扭力,所以成為當時車廠大肆宣傳的重點之一。其次是盤頂蓋也是採用輕量化的鎂合金物料,這些由貴價金屬製造的零件,也是近年才陸續出現在高性能跑車上。引擎的排氣量是748cc,馬力輸出112匹,並採用優美的4出2出1的不秀鋼排氣管。 ●1982 VF750F Interceptor截擊者(圖片是本地車壇名宿-陳滔) ●高剛性及輕量化的鈦合金連桿,新設計的凸輪軸採用啤鈴設計,可避免盤頂過熱,其餘部件包括氣門彈弓、氣門及活塞也是採用輕量化的合金製造,有助增強馬力提升速度,與此同時改用新設的齒輪牙。 ●360°曲軸相位
之前HONDA的V4車輛多使用180°曲軸相位,雖然噪音低及馬力特性十分好,但顧客反映引擎缺乏魅力及個性。基於市場需要及實用性,因此改用360°曲軸相位,不但使引擎有別特的排氣聲及加速反應,配合不相等隔間的點火時間(270°-90°-270°-90°),同時可加強輪胎的咬地性能,其實即是Big-Bang引擎。
●38mm節氣閥快拆式CV下吸式化油器 當年電腦及燃油噴注還未普及,化油器成為2衝及4衝車主流供油系統。RC30身為純種SUPERBIKE及耐力賽戰車,因此使用快拆式CV下吸式化油器,特別設計的頂蓋可加快油遮的提升速度,使用簡單工具扭開頂蓋後,並可快速更換化油器油針,改變供油效果。即使參加第一屆WSBK的RC30,也是使用跟原裝車相同的化油器。 ●這是取得第一屆WSBK冠軍的HONDA RC30的化油器,與原裝車相同,車手是Fred Merkel。 ●RC30、V4 FORCE及HRC的標記,已成為資深車迷刻骨銘心的回憶。 ●HONDA RC30的靈魂-PRO ARM單尾擔 很多人以為單尾擔是HONDA的原創貨品,事實上使用版權是HONDA在80年代初購自法國ELF油公司,其後HONDA將單尾擔運用到1983年RS500的2衝GP500戰車測試,之後套用在1985年參加日本8耐的RVF750上,好處是方便更換部件,有關PRO ARM單尾擔的故事可謂一匹布咁長。 ●尾擔上的金屬章標明PRO ARM是由HONDA與elf共同創造。 ●單尾擔雖然在街道上作用有限,但勝在美觀,可是S型單尾擔最大好處是可快速更換部件,尾輪是18吋輪框。 ●連接尾擔及卡鉗的連桿,可防止在高速減速時尾輪升起,這專為單擔設計的部件。 ●快拆式的18吋尾輪框。 ●U型大容積鋁合金散熱水箱 80年代水冷散熱是高科技指標之一,RC30還要用上鋁合金製的孖寶散熱水箱;雖然如此,原裝車行駛時仍有彼高的熱力。 ●別小看這對43mm的Showa正立前叉,擁有全調校功能,媲美現在的倒叉。 ●前叉頂擁有REBOUND回彈油壓調校功能,叉腳則設有COMPRSSION回彈油壓調校。當年SUPERBIKE的合金上眼鏡當然不及現代的精美。 ●下眼鏡有不俗的設計。 ●尾是多連桿PRO-LINK單筒挍牙尾避震。 ●避震底是多連桿部位,後方兩條不秀鋼排氣管經得起歲月洗禮。 ●自從進入了電子燃油噴注後,風CHOKE已完成歷史任務,現在電單車預熱引擎的工作就交由電腦代勞。 ●目字型鋁合金車架 80年代是新舊科技交替的年代,HONDA的目字型鋁合金車架是來自GP500的科技,比傳統鋼管車架能抵受更大扭力,使行車穩定性大增,同時可加強賣相,當時見到也流晒口水。 ●鋁合金油缸 即使現今歐洲及日本電單車仍主要使用膠或鐵油缸,但27年前RC30已使用輕量化的鋁合金油缸,看見也想把他據為己有。 ●輕量化的鋁合金油缸 ●舊式賽車的油缸透氣喉管,避免在劇烈運動時汽油倒流或影響化油器供油量,已被新款油缸蓋取代。 ●2x310mm的6mm厚不秀鋼通風剎車碟配4活塞剎車卡鉗 80年代中的高性能跑車才開始陸續使用孖碟4活塞剎車卡鉗的配置,因此用在RC30的掣動系統也是高性能指標之一,尾掣動是220mm碟配2活塞剎車卡鉗。隨著科技進步,現在通常使用散熱更佳的鑽孔剎車碟,同時有助減磅,RC30還使用現今流行的17吋前輪框,但尾輪框是18吋。 ●類似私家車通風開坑的舊款設計。 ●RC30採用大量快拆式裝備,包括前輪的輪芯,方便在耐力賽快速更換輪胎、剎車碟、剎車卡鉗等等。 ●快拆式大包圍,扭兩扭便可把包圍脫下,並且使用最高級的玻璃纖維製造,具有輕量化優點。 ●機械式3圓錶板 車速、轉數及水溫合組的3圓錶雖然跟今天的液晶體儀錶比較下顯得簡陋,但勝在閱讀簡單,基本上可與CBR400RR、PGM、VFR400R及RVF400共用。 ●懷舊的訊號燈掣盒。 ●今天高性能的SUPERBIKE已流行把指揮燈植入睹後鏡內。 ●設計簡單的車匙。 ●孖圓車頭大燈是源自耐力戰車的設計。 ●舊款的HONDA飛翼標記。 ●設計簡單的正宗賽車坐墊。 ●風靡當時的正方尾燈。 ●懷舊的掣盒,但與現今電單車分別不大。 ●牛角也有調校角度功能,在當時來說是較罕見,扭油筒採用防滑物料製造。 |
會員感想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