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撰文:Adam
- 鳴謝:達
- 出席車主:達 / 糖 / Nick / Sam / 阿文 / Edwin
- 攝影:Adam/Hong
- 上載日期:2015-02-04
基本資料規格表
●在過去30年,600 Supersport及1公升級Superbike是怎樣進化,本誌極力推薦讀者收看以下內容,包括600先驅1985 Kawasaki NINJA GPZ600R及現代Superbike啟蒙-Honda CBR1000RR及Yamaha YZF-R1的發展史。
相信讀者也聽聞過或看過以紀錄片手法拍攝的"Why We Ride"影片,該片深入探討駕駛電單車樂趣。本誌啟發自該影片,將話題濃縮為"Why We Ride-大包圍",探討駕駛600與公升級跑車的分別;首先,第一輯專欄是街道版,稍後還會製作賽道版。協助製作今輯專題的主角是Nick、亞糖、 Sam及亞文,還有他們的跑車,分別是3台600及1台公升級SUPERBIKE,也許大家可從訪問中了解騎士為甚麼對大排跑車趨之若鶩的原因,為甚麼騎士們兜兜轉轉由600轉玩更大馬力的1,000,最後還是回歸600的原因。
跑車並非車廠最賺錢產品,賺回來的利潤隨時倒貼在比賽上,可是在賽道取得的數據、知名度及形象,卻無法用金錢衡量。即使不是大部份車迷喜歡玩大排跑車,但她卻永遠是車壇焦點,也成為車廠展示科技的渠道,儘管利錢相對低微,車廠也要攪盡腦汁炮製使車迷興奮的絕色佳麗。
另外,本地騎士慣稱的「大包圍」、「啡呤」或「Full Fairing」,雖然叫法不同,但同樣是泛指跑車,可是這堆稱號甚麼時間流行起來?話說用來減低風阻的包圍已有超過大半世紀歷史,可是早年只用在賽道的GP純種戰車上。直到80年代初,車廠才正式推出市販大包圍街車,如果編者沒記錯,HONDA在1982年推出的量產CB1100R便是第一台全包圍上陣的市販車,自此形容跑車的「大包圍」叫法開始出現。
●電單車在8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,早期跑車只有俗稱「豬頭」擋風鏡及流線型鴨尾(左1981 HONDA CB1100R),(右)直至1982年HONDA推出CB1100R後,大包圍的叫法開始流行起來。圖中兩款血脈相連的量產市販跑車,是為了符合參加世界耐力賽而推出,賽例規定車廠最少生產500台,而現代的WSBK世界超電比賽也沿用接近的賽例。
其實在市販大包圍還未流行前,80年代伊始就出現了裝上俗稱「豬頭」擋風鏡的車款,部份款式還有刻意讓引擎走光的半截包圍連肚兜設計,這些「半包圍」跑車對當時騎士來說已經很吸引。至於「大包圍」一詞,是「Full Fairing」的翻譯,用來形容那個覆蓋車身及減低風阻的纖維製保護罩,可時後期有些曉得說英語的騎士直呼「Full Fairing」,聽得多講得多了,「啡呤」(即Fairing)的叫法也盛行起來,就好像當年人們把「Taxi」叫「的士」、「Bus」叫「巴士」的廣東話式發音;時至今日,這些叫法依然很時髦,很有台型。
事實上,不管那種叫法,都是街知巷聞,而時下熱門的大包圍可根據排氣量進行分類,例如250cc-300cc的入門級,600cc中量級,還有1,000cc-1200cc的公升級,超過1200cc則屬Hypersport。雖然入門級跑車近年再度抬頭,但為了配合今次主題,編者只會集中討論600cc及1公升的跑車。
簡單來說,600cc跑車又稱Supersport(超跑),車款包括HONDA CBR600RR、YAMAHA YZF-R6、KAWASAKI ZX-6R、SUZUKI GSX-R600及MV AGUSTA F3 675。1,000cc則屬Superbike(超電),車款包括HONDA CBR1000RR、YAMAHA YZF-R1、KAWASAKI ZX-10R、SUZUKI GSX-R1000、APRILIA RSV4、MV AGUSTA F4、DUCATI 1199及BMW S1000RR。以近年發展趨勢來說,Superbike是否採用先進電子裝備已成為高性能與否指標,現在還發展至升檔及拖波也無需拉離合器兼電腦自動「呼」油,也就是說SUPERBIKE即將進入自動波化時代,省卻傳統手控的轉檔步驟是否失去駕駛樂趣見仁見智,但無可否認電腦比人手更精準的監控,可讓騎士更隨心所欲發揮車輛的性能。相反,600 Supersport的發展卻顯得停滯不前,日本人已經很久沒有發表讓人無比興奮的戰車,原因是他們無法找到靈單妙葯,令低迷市場起死回生,以致不敢輕舉忘動,過去2年小轉款,4年大變身的光輝日子不復再。
根據官方數字,1,000cc Superbike平均比600cc Supersport多大約60匹馬力,重量相差約10kg,但她們的體積卻越來越接近,也越來越迷你化,而超緊湊的車身佈局直迫密不透風的香港式屏封樓,將每吋空間榨到最盡,好處是大幅縮減車身體積。經過30年演變,這兩個級別的跑車已由初代偏向舒適型大包圍,進化至針對賽道開發的性能。以YAMAHA YZF-R6、KAWASAKI ZX-10R及ZX-6R為例,只要更換基本裝備,包括排氣管、賽車電腦及適當地調校避震,無須花大畢金錢,車輛已俱備Ready to Race性能,出戰原裝組Superstock賽事,至於參加更高級別賽事的裝備及調校則別論。
這樣說並非指其他車款的賽車性能不足,只是每間車廠針對不同騎士需要設定車輛的個性,例如多年來堅持易開易用的HONDA,原裝CBR600RR著重行街性能,低、中高轉的馬力輸出較平均,俗稱POWERBAND較闊,較低轉數馬力便開始湧現,對一般騎士來說相對容易掌握馬力的輸出範圍,無須像YZF-R6經常保持較高轉數才有明顯馬力輸出。老實說,開跑車並不是上網睇片按鍵盤,沒有一款跑車說得上易操控,慢慢地遊車河固然容易,但又要快又要定,卻需要大量時間操練。至於今輯專題的幾位主角訪問,請讀者收看本誌製作的影片。
●今輯專題的影像動用了四台DRIFT高清攝錄鏡頭。
相關內容:新款迷你DRIFT STEALTH 2-超輕巧高清運動攝錄鏡頭
●首日製作受天雨影響腰斬,因此合照及靜態拍攝需要分開進行,在此感謝多位車主協助拍攝,左起Nick、阿文及阿糖。
●駕駛YAMAHA YZF-R1的Sam。
●600 Supersport X 1,000cc Superbike。
●HONDA CBR600RR
●YAMAHA YZF-R6
●YAMAHA YZF-R1
●KAWASAKI ZX-6R
●KAWASAKI ZX-6R X YAMAHA YZF-R1
●YAMAHA YZF-R6
|
會員感想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