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撰文:Adam
- 鳴謝:燦基電單車行有限公司/莫志輝
- 出席車主:浩文/家濤/東
- 攝影:Adam/Hong
- 上載日期:2014-02-25
(詳盡介紹)HONDA CBR600RR特輯-From 1987-2013
基本資料規格表
1985年,KAWASAKI GPZ600RR NINJA(忍者)開創了600 SUPERSPORT先河,經過廿多年進化,新一代600 SUPERSPORT各具特色,例如狂野見稱的YAMAHA YZF-R6,就是以超俯伏座姿及爆發力強勁的引擎給騎士「車手上身」的感覺;相反,今輯專題主角Honda CBR600RR就以容易駕操及漸進馬力輸出為賣點,為了讓CBR600RR迷了解愛車的進化史,本誌找來三位駕駛不同年代CBR600RR的車主炮製今輯專欄。(由於內容詳盡,專欄以2頁刊登,敬請留意) 第一代CBR600F至最新CBR600RR基本數據比較:
●1987 HONDA CBR600F-乾重182kg、馬力85ps (63 kW) /11,000rpm、排氣598cc。
●2013 HONDA CBR600RR-濕重186kg、馬力120ps/13,500rpm、排氣599cc。 ●為甚麼形容CBR600F/RR為友善良駒,從2001年四台不同牌子的600比較圖可看到,不論是軑把高度及腳踏下調位置都較對手高及低,目的是照顧騎士在街道駕駛的舒適性,這也是CBR600RR多年來的設計理念。
●協助製作今次特輯的車主,(左)浩文-05 CBR600RR、家濤-07 CBR600RR、東-13 CBR600RR。 ●每代CBR600RR除了擁有新外型,彎向性能一代比一代銳利。
●HONDA CBR600RR起源~ 當時的街車還未走進「啡呤」年代,所謂的Superbike,外型跟現時的NK車分別不大,高軑及引擎外露。直至80年代,車廠才陸續將「豬頭」及「肚兜」加在車輛上,最後才發展至Full「啡呤」跑車。而率先披上「豬頭」的CB車系是1981 CB 1100R(RC)量產車,81年首批只有1,050台,推出原因是為了符合參加規定使用市販車改裝新例的耐力賽。1982年及1983年HONDA還推出大包圍CB1100R(RC)及CB1100R(RD),限量1,500台,所以售價十分昂貴,而編者也認識一位車友收藏此車。 但正宗CBR卻要追溯至1983年的CBR 400F,此車外型像一台煎皮拆骨的NK車,丁點跑車風範也沒有,可是風冷直列4汽缸引擎卻配備了先進的REV汽閥門控制系統,轉數低於8,500rpm時,每個汽缸的2汽門(每汽缸共4汽門)便停止運作,當轉數超過8,500rpm後4個汽門便全面啟動,目的是減少耗油量,經改良後成為VTEC系統,並引進至HONDA汽車上,成為家傳戶曉的名字。 1984年,車廠還分別推出「半啡呤」及「全啡呤」的CBR 400F Endurance(耐力賽型)及F3版本,此車推出目的是參加當年Formula 3耐力賽。1986年,CBR 400F退役,其位置由全啡呤的水冷CBR 400R AERO取代,此車就是現今Honda CBR 600RR的雛形。隨著KAWASAKI GPZ600RR NINJA(忍者)在1985年推出後,600跑車漸受歐美市場重視,HONDA也在1987年推出第一代CBR600F,車輛外型跟日本版CBR400R AERO十分接近。 ●1959 HONDA CB72,改變了外國市場對日本車抄襲及不可靠的看法,並取代歐洲車成為最好賣的電單車。 ●1969 HONDA CB750 FOUR開創直4主義,標誌著電單車進入新時代。 ●為了符合參加SUPERBIKE及耐力賽新規例,首批披上豬頭的量產版1981 HONDA CB1100 R(RB)只有約1,050台。 ●量產版的1982 HONDA CB1100 R(RC)更披上大包圍,是當年少數有大包圍的跑車,馬力達到115PS,由於此車是量產跑車,因此價錢十分昂貴,此車是本地車迷收藏。 ●第一代正宗CBR終於在1983誕生~
車輛型號是CBR400F,專為日本市場而設,車輛馬力已達到58ps,前叉還有TRAC防俯衝系統。●HONDA CBR400F就像一台拆走包圍的NK車,回想當時日本4衝250及400,如此細排氣也是採用直4引擎,不得不佩服日本車廠的科技及研發精神。 ●比較1984年2衝HONDA NS250F(PGM前身)才發現,跟第一代4衝的CBR400F十分相似。
●CBR400F引擎使用名為REV系統,8,500rpm下關掉每汽缸2個汽門,8,500rpm後4汽門才回復運作,在汽門開啟時有明顯加速力,引擎聲響同時變湊,這是VTEC的前身。 ●1984年HONDA還推出「半啡呤」及「全啡呤」的CBR400F ENDURANCE(耐力賽市販版),孖圓燈是耐力賽戰車的標記。 ●FORMULA 3或F3,是當年流行的400cc比賽,也有耐力賽。 ●1986年,HONDA推出CBR400R AERO取代CBR400F,以今天角度看車輛屬SPORT-TOURING(運動巡航型),就如廠方新聞稿形容車輛為騎士提供舒適性及“未來”的感覺。 ●隨著1985年KAWASAKI GPZ600RR NINJA(忍者)面世後,600跑車開始受到歐美市場重視,HONDA以日本版CBR400R AERO為藍本,在1987年推出CBR600F Hurricane。 ●同級對手,左是1985 KAWASAKI GPZ600RR NINJA(75hp馬力)、中是1986 Yamaha FZ600(54.64hp馬力),右是1988年SUZUKI GSX-600F (80hp馬力)。三台車也是現今流行日本600跑車的前身,相信部份讀者聽都未聽過。 ●早在1984 HONDA CBR400F面世前,2衝車已成為香港電單車主流。(左是Bike中,右是李有昌) 相關內容:
2衝精神-HONDA PGM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美加版才稱為Hurricane颱風。 ●1987 Honda CBR600F-三歲定八十 以今天角度來看,當年600跑車偏向舒適高軑的SPORT-TOURING(運動巡航車)。KAWASAKI於1985年在歐美推出GPZ 600R Ninja,1986年Yamaha推出FZ600回應,同年7月,HONDA於日本推出CBR 400R,當Honda意識到600cc跑車重要性後,因此以日本版CBR 400R為基礎,開發更大排量的CBR 600F(美版為CBR 600F Hurricane),新車於1987年推出市場。 多年來,Honda都是憑可靠性及易駕性取勝,CBR600F也不例外,車輛當年已擁有同級最強的85匹馬力,引擎更高達13,000rpm及採用近牙波箱,是Powerband廣闊其中原因之一。在街道上行駛無需頻頻轉檔,即使轉數跌至2千多轉時,用5檔扭油車身也不會打冷震,引擎仍有不俗的加速力,就像一台大綿羊。 至於裝備,正方形鋼管雙翼樑車架、41mm前叉、Pro-Link多連尾避震及4衝直列4汽缸16氣門等等,但當時還未流行使用增加尾段輸出的Ram-Air增壓系統。 89年,Yamaha推出全新93匹的FZR 600,可是Honda沒有推出新車的跡象,為了回應對手的挑戰,Honda只提升第一代CBR600F引擎性能,改良地方包括生死氣歧道、活塞、燃燒室,提升壓縮比、點火時間及化油器等,目的是提升吸/排氣效能,此舉令馬力由85匹暴升至93匹。至於當年香港市場並不流行600跑車,原因是定位「唔湯唔水」,與此同時2衝戰車早已成為騎士們心目中英雄,否則是玩750或以上的Superbike,但購買600跑車的騎士多屬斯文型。 CBR600F推出時,適逢美國首次舉行AMA 600大賽,本田力壓群雄並連奪三屆總冠軍,其聲望如日方中,受惠多個冠軍銜頭及車輛的性能,在市場上一支獨秀,即使其他對手相繼推出改良版,CBR 600F多年來高據600市販市場榜首位置,直至98年Yamaha推出YZF-R6才扭轉形勢。 ●為了方便起見,Honda利用1986年日本版(左)CBR 400R加以改良,於1987年推出CBR600F(右),因此兩款車的外型十分相似。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91 Honda CBR600F2~ 90年,Kawasaki推出當年喻為最高車速的600跑車-ZZ-R600;翌年,全新Honda CBR600F2面世,新車從頭到尾,包括引擎及車架均經過重新設計,引擎的缸徑x衝程由舊款63mm X 48mm改為65mm x 45.2mm,很明顯是提升車輛加速力,還有凸輪軸鏈條經過重新佈置,使新引擎比舊款縮短50.8mm,有助工程師改善車輛的操控性。 新引擎配用全新的34mm CV化油器(舊款32mm),壓縮比提升至11.6:1(舊款11:1),高達100匹的馬力,更成為當時賣點之一,同時是600級跑車之冠。可能是車廠設定得過份User-Friendly,操控起來並不像100匹的馬力,對開慣大排氣量跑車的車迷有點失望。為了加強散熱效能,「啡呤」兩側設有名為Direct Intake Cooling的入風口,作用是冷卻引擎頂及讓鮮風直接送入引擎,但此系統並非Ram-Air加壓系統。 至於車身裝備,頭尾採用跟RC30相同外型的輪框,新設計的車架同樣是由普通的正方形鋼管製造而成。雖然車重比舊款輕微增加,仍然是同級最輕的跑車。在賽道上,F2依舊以無敵姿態勝出91年美國AMA 600冠軍,9場分站賽事中獲得7場第一,不論賽道或街道,她的氣勢一時無兩。93年底,最後一代F2的尾避震還加入氮氣樽裝置。 ●當年CBR600F使用流行的方型鋼管尾擔,但車廠卻加上連尾泥擋的塑膠蓋,造型看起來像Works跑車的鋁合金尾擔。 ●第一期CBR600F2只配備標準尾避震。 ●最後一期的CBR600F2配有氮氣樽尾避震。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95 Honda CBR600 F3~ 95年,Kawasaki推出跑車化的ZX-6R Ninja,本田則順勢推出CBR 600F3,兩台新車的馬力及重量雖然看齊(100匹),但Ninja最大的賣點是使用鋁合金車架,F3依舊是採用改良的正方形鋼管車架,相對來說缺乏新鮮感。雖然如此,本田例牌為F3升級。 其中最矚目是加入Direct Air Induction系統(即是Ram-Air,其他對手已有類似系統),設於車頭兩側小窗口及中央的入風管道,令高低速吸入適量鮮風,提升敏捷加速力,固此Ram-Air也有「假Turbo」之稱。據外國技術人員稱,Ram-Air可增加7-8%尾段輸出。。 除此之外,引擎的生氣歧管縮減5mm來加快入氣流量、活塞環及曲軸啤呤均塗上特製物料減低磨擦、壓縮比提升至12.0:1,因此需要編寫全新點火程式,而轉數亦從13,000rpm增至13,300rpm。 其他改動地方,包括前浮動碟加大至296mm(舊款276mm)、更粗壯的尾擔、新設計鵝頸及鋁合金散熱水箱等等。 新車不負眾望,於各大傳媒比試中贏得「十項全能」的美譽,即表示她的性能十分平均,可是過於容易操控、接近零瑕疵的表現、偏靜的排氣聲及沒有激情的加速力,卻惹來缺乏個性的批評。不管怎樣,CBR 600F3無論在賽道或市場上依舊保持一哥地位。隨著新款Suzuki GSX-R600出現後,最後一期97版CBR 600F3的馬力提升至105匹。 ●名為Direct Air Induction System是CBR600系列第一代Ram-Air增壓系統,車速低於20km/h時,空氣便從車頭兩個小窗口進入引擎內,當車速高於20km/h後,更多容積空氣便從中央入風口進入引擎內,所以讓新款CBR600F3比F2有更敏捷油門反應。至於最新款CBR600RR的Ram-Air,中央入風管道內還加有閥門控制高低速的入風量,避免低速行車時過量空氣進入引擎內,影響行車表現。事實上,這個中央進氣口設計在高速行駛時把大量鮮風引進引擎後,反導致冷卻水箱鮮風過少,導致水溫過高,下一期CBR600F才改良過來。 ●在宣傳單張上,車廠也特別賣弄Direct Air Induction增壓技術。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99 Honda CBR600F4~ 90年代尾,只餘下CBR 600F3仍採用舊式鋼管車架。這都是次要,隨著2衝250跑車沒落,幸好Yamaha於98年推出R6,使跑車的魅力得以延續。新款R6無論是外型及性能,都散發純種跑車味道,連向來忽視600跑車的香港車迷也投懷送抱。 根據觀察,Honda若非迫不得已,鮮有將最好技術一次過投放到新車上。說回CBR600F4,當時的對手已開始針對賽道性能開發;相反,CBR 600F4仍堅持Sport-Touring的路線。雖然如此,從舊款F3升級至F4後,車輛的性能及裝備得到全面提升。 升級重點包括比舊款方型鋼管車架輕7kg的鋁合金車架,軸距由1,405mm縮短至1,395mm後,維持高速穩定性之餘同時也提升靈活性能。而全新引擎比舊款輕3kg,起動摩打細30%,車輛乾重只有170kg,比舊款輕15kg。為了榨取更多轉數,缸徑及衝程改為67mm x 42.5mm(舊款65mm x 45.2mm),因此轉數紅區增至13,500rpm,比舊款多出200rpm。據設計師講,更大容量的風鼓配合更大口徑的36.5mm化油器及改良的Ram-Air系統,尾段輸出額外多5%。頭叉亦由41mm加粗至43mm,還附有全調校功能及名為HMAS的系統(取代TRAC防俯衝系統),其原理在前避震底內加裝俗稱油壓杯士來控制油壓,藉此提升吸震效能,避免挫底發生。 新車前掣動採用CBR 900RR規格的4活塞卡鉗,尾胎則採用更粗更薄的180/55-17,取代舊款160/60-17,還有比舊款大17%的散熱水箱等等,最重要是馬力由105匹增加至110匹。值得一提是新車備有電子防盜系統,需要配備裝有晶片的車匙才能著車,否則即使更換匙膽及電子點火都無法著車。 以新款CBR 600F4為例,是當年最遲採用鋁合金車架的600跑車,即使是現時最新款的CBR 600RR,仍未有Slipper Clutch防鎖死離合器。 ●全新的鋁合金雙翼樑車架。 ●舊款CBR600F的鋼管車架。 ●43mm正立前叉頂設有回彈油壓調校,還有晶片防盜車匙。 ●車輛配備CBR900RR的NISSIN 4活塞煞車卡鉗及不秀鋼排氣管。 ●新車取消中間Ram-Air入口風,更大口徑兩則入風管道為這台SPORT-TOURING加添了一點氣勢,但毫無疑問增加了風阻。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2001 HONDA CBR 600 F4i SPORT/F~ 一門兩傑(電子燃油噴注PGM-FI) 上一代CBR600F4玩完鋁合金車架後,是時候告別化油器,因為「行i」年代已經降臨,好處是電腦準確地控制點火時間及根據各種數據計算較準確空燃比,大大提升燃燒效能。「行i」減低汽油消耗及降低廢氣排放之餘,同時節省騎仕荷包。事實上,拜16bit(當時屬高科技)高速電腦及電噴所賜,CBR 600 F4i的油門反應變得更加敏感,少了舊式化油器遲滯的感覺。 除了「行i」外,Honda同時推出Sport版及F版,前者採用跑車的分離式座墊,後者採用一體式座墊,並附有手挽。但兩款車依舊維持SPORT-TORUING的形態。 為了加強Sport版跑車性能,輪距及重量均比F版短4mm及輕1kg,並且提升腳踏高度,避免過彎時發生磨腳踏,還有較硬的避震設定、引擎採用更輕的飛輪(Flywheel)、長2.5mm的傳動軸及大1齒的尾牙,讓SPORT版有較好的扭力輸出。雖然只有輕微的分別,但實際騎乘時,SPORT版比F版有較佳的轉向反應及加速力。 至於舊款F4跟F4i SPORT/F還有甚麼分別,例牌加強車架剛性、頭避震油壓芯改用鋁合金、加大口徑的供油系統、加大風鼓容積、前煞車卡鉗改用鋁合金活塞、增加機油容量及更低磨擦度的活塞環等等,不但增快轉數提升,比舊引擎多700rpm至14,000rpm。整體來說,受到對手的影響,原裝600F4i SPORT已邁向賽車化。 ●車廠聲稱,F4i新Ram-Air比舊款F4增加了15%進風量,而管道內也增加了名為Resonator Chamber(諧振室),但英文譯名只能表達一半意思。其作用是減低高速入風時產生的聲響(呼呼聲),可避免超出驗車噪音限制,這個諧振室同時可避免加速/減速時產生的亂流,影響進入汽缸的風量,其原理跟2衝引擎改善低扭輸出的「嘩佬」或密室有異曲同工之秒。 ●SPORT版擁用分離式座墊。 ●F版採用一體式座墊,並附有手挽,車輛設定與SPORT也有輕微分別。 ●SPORT版。 ●落場鬥美國AMA SUPERSPORT 600的CBR600F4i戰車。 |
會員感想分享